汽車產業"十二五"面對十二大挑戰
日期:2011-03-28 瀏覽:839次
在15日結束的全國人大十一屆四次會議上,代表們審議通過了《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綱要》)。在5萬余字的規劃綱要中,共6處提及“汽車”,涉及產業發展、新能源汽車、節能型汽車等。產業經濟研究院在研究《規劃綱要》精神后認為,在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汽車產業將面對12大挑戰。挑戰的結果將直接決定產業發展的前景。以下為研究報告全文。
挑戰一:規模集中
沒有規模集中就沒有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。目前我國規模大的汽車集團的年產銷量也僅有350萬輛,與世界主要跨國公司相比,仍屬“中小企業”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如何有效實現規模相對集中,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。
自汽車工業誕生以來,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追求大規模,從早期的福特、通用,到后來的大眾、豐田,無不以持續擴大規模為重大目標;就連長期堅持生產高檔車的奔馳、寶馬,也始終不遺余力地擴大規模。世界汽車工業發展史也的確證明:不管公司采用什么競爭戰略,不管公司產品定位如何,凡是規模較大的企業,其品牌影響力就較大,長期抗風險能力就較強,在價值鏈各環節獲取和利用資源的優勢就多。
可以預見在未來五年里,我國汽車工業面臨的競爭形勢不僅不會好轉,壓力反而會大大增強。這種壓力一方面來源于外國競爭對手更大力度的擠壓,另一方面來自于自身在成本等傳統優勢的弱化。因此,在新的競爭壓力面前,我們更需要借助國內市場的巨大優勢,充分獲取規模效益優勢,以提升生存空間。
挑戰二:品牌建設
沒有國內著名品牌,就難以獲得良好的市場溢價能力;沒有世界著名品牌,將失去在全球市場健康發展的根基。一個沒有世界著名品牌的產業,就不能稱之為強大的產業。這些,都是國內汽車業內人士耳熟能詳的判斷。
然而,我國汽車企業和產業的一個痛處,恰恰就在于品牌建設不到位。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歷史的獨特性,決定了汽車品牌整體優勢偏弱。其主要表現,一是普遍缺乏長期的市場積累,還有不少品牌是近幾年才剛剛建立的,影響力特別是國際影響力較小;二是缺乏與企業品牌戰略愿景相適應的產品能力。
如何在“十二五”期間更好地樹立品牌、建設國際知名品牌,是任何一家中國汽車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巨大挑戰。
挑戰三:核心技術
作為建設汽車強國的關鍵支柱,掌握核心技術是我們在“十二五”期間發展的重中之重。其挑戰在于如何突破跨國公司的技術專利封鎖,為今后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
近年來,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提升明顯,發展勢頭迅猛。然而在產品技術水平,特別是與發動機、變速器、以及新能源汽車“三電”相關等方面,我國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仍然明顯。如果今后5年不能在汽車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,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后勁和潛力將受到嚴重制約,更會影響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興性戰略產業的發展。
宏觀層面上,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政府加大對汽車企業研發的鼓勵力度,建立合理財稅制度促進企業加大投入。微觀層面上,企業需要有長遠眼光,既不能畏首畏尾,更不能盲目投入,要通過制度設計激發工程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,通過流程保證研發工作的順利推進。
挑戰四:產品及服務質量
如何看待產品及服務質量,是一種經營理念,是一國汽車產業界“軟實力”的外在表現。而這恰恰是年輕的中國汽車工業的短板,如果它不能在“十二五”期間被補齊,會拖發展的后腿。
世界汽車業的競爭是產品及服務質量的競爭,這已被無數商戰證實。近10年來,國內市場的高速增長和消費者的不成熟,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它的重要性。不過隨著消費者的逐漸成熟,對它的重視程度必將越來越高。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幾年從根本上進行改變。
產品質量反映的是企業在設計、制造、供應鏈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,服務質量則與企業在網絡開發、經銷商管理、配件供應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。因此,只有企業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,產品及服務質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。從根本上決定產品及服務質量高低的,是企業一把手的重視程度。尤其是在產銷量超高速增長的階段,如何把握好它與快速上量之間的平衡是關鍵,豐田去年的教訓值得所有人重視。